蒋欣遭全网怒骂:老公不爱,孩子不疼,为什么这个女人的一生都被嫌弃?
来源:未知发布时间:2021-05-06
“一个剧场,大家都在看演出,忽然一个观众站起来了,其他观众为了能看到演出,也不得不站起来。结果大家都从坐着看戏变成站着看戏,这不是闲的吗?”
这是最近热播电视剧《小舍得》里的一段台词,“剧场效应”在网上激起很多家长的共鸣。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了当下教育中的焦虑现象。这部剧频频冲上热搜,引发热烈的讨论。尤其针对三个孩子小升初阶段,鸡娃式育儿、被鸡式育儿、绑架式育儿,可圈可点,引发了不少争议。其中有一个高赞评论:“这么鸡娃,培养出了什么样的人,这个问题要用很久才能回答”。
深以为然!
为了孩子,父母可以卑微到尘埃里!剧中,蒋欣当众致歉,哭着诉说的那一段上了热搜,戳中了无数父母的心。“当妈妈的,可以自己吃苦、受累、受委屈,但就是听不得别人说自己孩子半点不是。”“在当父母之前,谁还没有点傲气?”“如果不是为了孩子,谁愿意赤眉白脸地挣命一样?”“孩子他什么都不懂,他被妈妈逼着、熬着、一点一滴考出来的分,如果砸在我这个当妈妈的手里,那我是无论如何都对不起孩子的……”
蒋欣饰演的妈妈,为了给孩子争取一个金牌班名额,当众向补习班老师道歉。与其说是道歉,不如说是诉苦、请求。在此之前,她为了争取这个名额想尽了一切办法:求熟人说情,砸钱给补习班赞助,甚至偷偷给老师塞红包,放下尊严,陪着笑脸去求情……可是统统行不通。孩子的成绩本身不够拔尖,加上她跟金牌班老师还有点过节。后来几经周折,老师在各方施压下勉强同意录取孩子,但有一个条件:蒋欣必须当着所有老师和家长的面向他道歉,这才有了上面那一幕。
她当然是不情愿的,可为了孩子能进金牌班,当众道歉算什么呢?明明自己一肚子委屈和不满,但面对孩子未来的问题上,她只是一个卑微的家长。一切为教育让道,只要对孩子好,自己的身份、面子、感受都已无所谓。就像她在剧中说的那句话:为了孩子,我们做父母的,什么都愿意。臧鸿飞说过:“为人父母的,我们为了孩子,就可以卑微在尘埃里。”当众道歉算什么?就算被人指着鼻子数落、甚至更过分都没有关系,只要对孩子好就行。蔡康永曾说过:“孩子,是父母和这个世界的人质。”谁手里攥着孩子的前途,谁就攥住了家长的命运。为了孩子,家长什么事都愿意,多卑微都没关系。可怜天下父母心!只要对孩子好,我们愿意放下所有的自尊和傲气,卑躬屈膝。只要对孩子好,但凡有一点点希望,我们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试试。成为父母后,孩子就是我们最大的软肋。
鸡娃式教育VS素质教育剧中颜子悠的一段话,听完让人落泪不止。“我觉得妈妈爱的不是我,而是考满分的我。你每次都说是为了我好,但其实都是为了你自己的面子,从来不管我开不开心,愿不愿意”。这番言论,字字直扎母亲田雨岚的心窝。田雨岚是一个坚信“爱拼才会赢”的女人,儿子在他的管教下,一路拼高分。每天心里,嘴里全都是名校、高分,让孩子学习拔尖,成为人上人,是她唯一的生活目标。而这些成果,最终都成为了她向公婆讨赏的资本,向姐姐南俪炫耀的资本,向继父争宠的资本。逼的老公颜鹏,都看不下去了,直接怼她:你从来没想过孩子到底能不能顶住?《小舍得》里的三位父母,代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式父母,他们都有一个共性,就是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。在这部剧里,我们看见了太多现实的无奈:
无论小孩还是大人,最终都被生活捆绑在同一个成功模式上:金牌初中、重点高中、名牌大学、升职加薪,拼了命往金字塔顶端爬……
要知道,人生能爬到金字塔顶端的“成功人士”只有极少数人,而孩子,不是我们拿出去争脸和炫耀的资本,更不是我们“咸鱼翻身”的工具。孩子不应该成为父母的一种投资。不计成本的付出,更不是为了将来丰厚的盈利所得。而是与这个生命共同成长,共同见证。身为父母,我们既不能让孩子感到童年贫瘠,又不能让孩子觉得人生窒息。相比剧中夏欢欢的童年就要比颜子悠幸福多了。夏欢欢的父母比较开明,更喜欢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。不过,可能也是因为南俪和夏君山太宠夏欢欢了,所以夏欢欢的自尊心很强,而且有点玻璃心,受不了一点挫折。
欢欢从小到大就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孩子,成绩也一直保持在中等偏上的水平,而且还连着当了几年的副班长。母亲南俪和父亲夏君山给女儿取名为“欢欢”,目的就是希望她能够快乐成长,在他们的教育里,“素质教育”一直都是排在首位。可在五年级到来之时,夏欢欢的成绩突然一落千丈,45分的数学卷子让他们有了危机意识。此后接二连三的事情不断发生,夏欢欢自己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,因为强烈的自尊心,让她感觉挫败感很强,哭得很伤心。但母亲南俪和父亲夏君山,却是一对通情达理的父母。不仅非常理性,还安慰她说:没关系,回头把错误的习题分析一下,下次避免失误就好了。这样的教育理念,让欢欢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,而且在欢欢情绪出现问题的时候,也从来不出口指责,而是非常平和的帮助她排解情绪。经常有人聊起:要孩子是为了什么?传宗接代还是养儿防老?我终于听到一个令人感动的答案,就是为了付出与欣赏。不求孩子完美,不用替我争脸,更不用帮我养老。只要这个生命健康的存在,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遍,让父母有机会与他同行一段…...多美,多暖!这段话充满了父母对孩子爱。既然,我们如此爱孩子,就要让孩子感受爱,换个方式爱孩子!只要他健康,快乐,足矣……每个孩子都是一面最真实、最无法伪装的镜子,能照出一个家庭的样子。
为了父母,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懂事!前阵子,姐姐带着两个孩子出去旅游一个月回来。我问侄子,出去旅游,好玩吗?开心吗?他说挺好玩的,很开心。但是还是要回来上学,因为同学们都在上学。而且这次出去玩,让妈妈花了很多钱,不想把妈妈的钱花光了。我顿时语塞,不知说什么好。突然感觉侄子在慢慢长大懂事。同时也感叹现在的教育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其实连孩子自己也不甘心输在起跑线上,他认为所有人都在用力奔跑,而自己却在原地修整,当别人都快跑到终点了,自己像个傻子一样站在原地,被所有人笑话。仿佛自己做了错事一般。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,学习,奔跑,休息,时间都可以自行安排。无需被旁人的速度和行为左右,也无需看待别人的眼光。做自己,成为自己,在幸福和快乐中,学会安排自己的人生,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。剧中的米桃原本在乡下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。父母为了给她更好的教育,举家迁入城市打拼,给孩子制造学习的环境。
她虽没有夏欢欢、颜子悠那样优越的家庭条件,没有南建龙那样有着过硬背景的外公,父母从事的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工作。但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,就是她最大的幸福。可自从跟随父母来到城市打拼后,她的人生就发生了巨大变化。米桃的成绩要跟上城里孩子的脚步,颇为吃力。与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的通病:英语、语文、阅读都是硬伤。很多孩子都在课外补习班加餐,而自己的父母没有钱,也没有条件允许她获得补课学习的机会,这一点米桃相当清楚,她一直也都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女儿。
当父母正在吃着顾客退掉的西瓜时,米桃主动说了出来:我可以不上,我自己努力,总会赶上来的。此情此景,不知道屏幕前看哭了多少观众,米桃的懂事太让人泪目了。也让屏幕前多少来自农村的观众,看到了现实中自己的影子。原来我们都曾经这么贫穷过。侄子的懂事,米桃对父母的理解,让我们看到了孩子,比想象中更爱我们,更理解我们。那么我们的爱是否得当?是否真正关注了他们的兴趣爱好、他们的童年是否过得开心快乐?这些都值得每个身为父母的我们深思!
成长是一个慢慢欣赏的过程一位朋友提及她执教时的一段经历,在她任教小学第一次遇到两个10岁的女孩子,手牵手跳楼自杀的事。孩子里的遗书写着满满的对父母的控诉:我喜欢画画喜欢看课外书,可我妈不让,她只准许我每天看教科书,如果我画画看闲书,就见一次撕一次,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的太累了,我不想再在这个世界呆了。据说,她们跳楼前还喝了酒壮胆,她们真的好勇敢,可结局也真的好悲伤。
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,可以通过课后培训,超前学习,抢跑到第一名。可却不知这背后的代价有多大。
牺牲孩子的休息时间参加课外补习,牺牲孩子的兴趣爱好参加课外补习,牺牲孩子的快乐和意愿参加课外补习,最终得到的是一个被高分压抑得无法摆脱、无法喘息,无处诉说,不得不被迫学习的孩子。“抢跑”的前提是健康,“抢跑”的后续是美好!为了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教育和未来,父母不计成本的投入和付出,初衷是好的,但尺度过了。因为人一旦超额透支,就会满心期待达到自己的预期,若是没有达到。很难接受这种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的结果。
教育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
孩子是教育的被接受者,长此以往,一味的逼迫和枉顾人道的拔苗助长,换来的是一个狗急跳墙、被逼无奈、情绪失控的孩子。其实,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存在,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成长轨迹。无论是“鸡妈”,还是“佛妈”,我们都很难说清楚,哪种教育是绝对的对错。但我相信,每一个父母爱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,在引导和教育这件事上,不妨先想一想孩子想要什么?认清这一点,我们才能更好的给予孩子引导和帮助。教育是一个生命缓慢成长的过程,如同一棵植物,需要细心浇灌,耐心等待。开花结果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,揠苗助长和人为过度的干预,希望一夜开花,一夜结果,恐怕将是对这个生命最大的摧残和伤害。
养孩子是一场父母的修行,修的是父母的心胸、情绪、心态和智慧。让我们一起修行。换一种方式爱孩子,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,给予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,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,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。做好及时正向的引导,将决定权交给孩子,让孩子在自由快乐中学习成长,成就理想中的自己。
上一篇:正面管教-和善和坚定的态度
下一篇:关于奥运会,一定要告诉孩子的道理